构建作风建设的内生性动力机制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置身于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有效破解长期执政面临的“四大考验”与“四种危险”,需要聚焦内驱力的三个核心要素——自主性、胜任感和关联感,系统构建作风建设的内生性动力机制,将制度性、规范性的外在约束有效转化为党员自身的价值认同与内在自觉,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持久动能。

从“制度他律”跃升至“价值自律”

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近年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公布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查处数据,从实证层面确证了作风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因此,超越传统依赖外部规制与惩戒威慑的路径,转向激发党员主体内驱力,是破解作风建设效能瓶颈,实现从“制度他律”跃升至“价值自律”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个关键”,明确指向了作风建设的核心价值依归——人民性,并要求动力源由外向内转化。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指出,个体持续、稳定的积极行为源于对自主性(行为自决权)、胜任感(效能感知)、关联感(社会联结)三大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投射到党的建设领域,激发党员内驱力即意味着:通过价值内化使党的优良作风成为党员内在认同的行为准则,通过能力建构提升党员践行作风要求的实践效能,通过组织嵌入强化党员的组织归属与身份认同,最终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的内生闭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而现代社会科学则揭示了个体行为存在内在动机生成机制。二者融合,为构建“以价值认同涵育自主性、以能力提升强化胜任感、以生态营造巩固关联感”的作风建设内驱力模式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

自主性维度的深化路径

在党的作风建设语境中,党员自主性体现为对党的优良作风规范的高度价值认同,并基于此形成自觉、主动的践行意愿与实践逻辑。有鉴于此,新时代作风建设需着力构建“价值引领-深度内化-实践确证”三位一体的自主性培育机制。

其一要强化理论的深度学习与价值塑造,推进分层分类精准化教育体系建设。运用数智技术赋能理论传播,提升内容供给的精准度与吸引力。对“关键少数”来说,要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体系的系统研习与实践转化,着力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强化其作为价值引领者的“头雁效应”。对基层及青年党员来说,需创新话语体系与传播载体,增强理论的亲和力、穿透力与解释力,激发其理论学习的内生兴趣与价值共鸣。其二要引导党员立足实践情境,以党章党规为根本标尺,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价值导向,通过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制度化渠道,以及“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等多维路径,进行深度自我检视与批判性反思,精准识别作风层面的认知偏差与行为短板。其三要推动知行合一的实践确证,将理论认知与价值认同有效转化为持续、稳定的行为模式。通过深度理论学习筑牢信仰基石,通过反思性实践唤醒主体意识,最终实现从认知到情感再到行为的完整内化链条,为作风建设提供源于主体内部的恒定动力源。

胜任感维度的支撑体系

在作风建设场域中,胜任感体现为党员不仅具备理解作风规范的理论认知,更拥有将其有效转化为实践行动,并能抵御不良风气侵蚀的履职能力与责任伦理。“作风建设既要治标更要治本”,“治本”之要即在于系统性提升党员队伍的能力素养与责任担当。

多维度聚焦构建提升胜任感的系统性支撑体系,是内驱力激发的重要环节。其一要着力打造结构化能力培育体系,将作风建设核心能力深度融入党员常态化教育培训体系。设计模块化、情境化的专业课程,为党员践行优良作风提供坚实的“能力工具箱”。其二要着力发挥典范引领与同侪学习效应,精心选树具有时代性、代表性的作风建设先进典型。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的“传帮带”机制,促进知识与实践在组织内部的有效传播与扩散,营造见贤思齐、比学赶超的组织学习氛围。其三要着力压实主体责任与完善权责统一机制,将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的核心指标。其四要完善问责追责与容错纠错协同机制,实现严管与厚爱的辩证统一。其五要着力构建智能化风险预警与防控体系,组织党员定期对照党章党规及作风建设要求,开展岗位廉洁风险与作风风险点排查,制定个性化防控预案。深度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四风”问题的早期识别、精准预警与快速响应机制,提升风险防控的前瞻性与科学性。

关联感维度的保障机制

在党的组织系统中,关联感体现为党员对党组织的深度归属感、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联结,以及党员间基于共同价值目标的同志式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参与”,这就要求构建一个由党内组织支持与党外群众监督共同构成的协同性支持生态,这是内驱力激发的重要保障环节。

营造强化关联感的系统性保障机制,需要多维并举。其一要深化组织关怀与赋能支持,提升组织谈心谈话制度的实效性,关键在于运用共情性沟通方式,精准识别党员在作风实践中的认知困惑、能力短板与心理压力,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资源支持与行动指导。要建立常态化作风建设关爱机制,营造“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的组织氛围。其二要拓展群众参与式监督评估渠道,科学构建作风建设群众评议机制,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多元参与平台(如民主评议、满意度调查、网络问政等),制度化吸纳群众对党员作风表现的评价反馈,并将评议结果作为考核的核心依据。畅通“作风问题反映-受理-反馈”闭环机制,形成群众监督与党内监督的良性互动格局。其三要强化组织内同侪激励与学习共同体建设,鼓励和支持党员基于共同兴趣或情境特点,自发组建作风建设的“实践社群”,促进经验共享、难题共解、能力共进,在组织内部形成强大的正向激励网络与互助支持系统,强化组织认同感。 

相关产品

评论